跨越2000年的岁月,依然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1916年10月21日,在对平安南道大同郡大同江面(现为平壤特别市乐浪区域)石岩里9号墓进行发掘调查的过程中,出土了纯金制腰带铰具。这条腰带铰具华丽异常,在中原地区前所未见,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乐浪郡位于平壤,曾是中国汉朝的附属地,为证明该地区确实存在,朝鲜总督府博物馆积极推动了对乐浪古墓的发掘。当时日本知名的科学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的关野贞教授是整个发掘工作的总负责人。当这条金制腰带铰具出土时,他难掩兴奋之情。考古人员在木棺内的尸体腰部位置发现了这条腰带铰具,据此关野贞教授推测应是直接佩戴在尸体上的。这条腰带铰具是朝鲜半岛上发现的最精美的金属工艺品之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曾被收藏于朝鲜总督府博物馆中,如今则藏于国立中央博物馆内,并被指定为第89号国宝。
这条腰带铰具以纯金打造,即使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璀璨光彩。薄薄的金片上,粘有数百个金珠,一个紧挨着另一个,展示出工匠精湛的手艺,令人发自内心的叹服。铰具中间是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龙,其周围分布着六条小龙。设计精准,工艺巧妙,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让人不由得惊叹连连。大龙的身体上,沿脊椎分布着两条金线,其上是由粗大的金珠组成的一条线,清晰呈现出龙的基本轮廓。小龙也采用了同一手法。脸部、腿部和脚趾都采用了统一的制作标准,几乎一模一样。最后以美丽的宝石和绿松石收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上原本共镶嵌了41颗宝石,如今仅剩7颗。
所谓无独有偶,好事成双,1980年初,在距平壤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又有一条同样精美的腰带铰具面世。这条腰带铰具出土自位于丝绸之路通道上的中国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古城,比较两条腰带铰具可以发现,无论在材质、形状、制作工艺还是纹样结构等上都几乎相同。此后,又陆续发现了约10余条类似的文物,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这些腰带铰具呈马蹄形,不仅有金制,还有银制,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表面都装饰着动物纹样,并且均采用了呈现出清晰轮廓的雕琢工艺、嵌入金珠和金线的镂金工艺等。此外,仅在中原的边境地区出土过,在中原内陆地区尚未发现。对此,部分人认为这些腰带铰具就像勋章一样,是当时的庞大帝国汉朝皇帝赠送给边疆异族首领们的纪念品,不过至今仍存在争议,尚无定论。
上面这幅平面图展示了1916年朝鲜总督府博物馆实施的第一次古迹调查过程中发掘的十座乐浪古墓之一。这是一座建有内棺、外椁、木椁的典型木椁墓。在至今为止调查过的乐浪古墓中,无论规模,还是随葬品都堪称举世无双。这座墓建于公元1世纪中期。
龙的面部
小龙造型
大龙的脸部呈现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俯视的形态。张开的嘴内有以薄金片制成的舌头和上下相对的四颗尖锐利齿,其内是以金珠装饰而成的牙齿。一条金线被盘成漩涡形,组成两侧的鼻孔。细小的金粒汇聚在一起,形成圆盘形的耳朵。眼部以金线盘成水珠的形状,象征眼睛。两眼之间,附有一条金线。在额头部位,镶嵌着三颗大金珠。两根龙角是以金线制成,栩栩如生。
右侧照片中的小龙也采用了与大龙基本相同的制作方式。沿着身体的脊椎分布着两条金线,其上是由粗大的金珠组成的一条线,呈现出龙的基本轮廓。在刻画小龙的鼻子和水珠状的眼睛等脸部形象时,也采用了与大龙类似的手法。耳朵以金线制成,在后侧再用金珠嵌成圆形。小龙嘴内上下两排牙齿也以金珠制成。此外,每条小龙都有两条腿,每条腿上还各有三个脚趾。这些均采用了以金线围成轮廓,然后周围的空白区域再镶满极小的金粒的制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