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金铜大香炉 : 金 正 完

第287号国宝百济金铜大香炉曾是佛殿中用于焚香的香炉,出土于扶余陵山里的寺庙遗址。从整体上来看,此香炉的造型为一条前爪抬起的龙口衔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花蕾,花蕾从中央断开,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是香炉的炉身和炉盖。

一条龙口衔莲花花蕾

 百济金铜大香炉,百济 6-7世纪,高61.8 厘米,第287号国宝

百济金铜大香炉,百济 6-7世纪,高61.8 厘米,第287号国宝

香炉盖形似峰峦叠嶂的山岳,盖上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目视前方,傲然立于宝珠之上。凤凰下方的炉盖顶上有五位乐师分别演奏着琴、阮咸、铜鼓、纵笛和箫等五种乐器。五位乐师的发式均为磨光肉髻,头顶的肉髻都向右倾斜,通肩式道袍的衣摆造型各异,以独特的姿势演奏着每种乐器,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乐师间有五座山峰,每座峰顶立有一只鸟,五只鸟均抬头凝望着最高处的凤凰。在其下方的香炉盖上装饰着博山,以象征性手法,表现了位于中国东海中央,居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们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盖上分布着象征神仙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山水造型,除各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以外,想象中的动物也纷纷登场。仔细观察炉盖纹样可以发现,炉盖上分布着24 座三山形的山峰,山峰边缘为集线纹带,共同组成一座树木繁茂的山峰造型。在这座山峰和溪谷之间,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出各种奇珍异兽,栩栩如生。6棵树、12个岩石、瀑布以及山间流淌的溪水和层层波浪泛着涟漪的水岸等景致惟妙惟肖。

在香炉上,除了想象中的动物以外,各处还分布着老虎、野猪、鹿、大象、猴子等实际存在的动物以及16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他们或漫步山间,或在树下参禅,或骑马狩猎,或垂钓河边等。在其下方的炉盖口沿部,分布着一层线条流畅的唐草纹带,炉身的口沿部也分布着同样的唐草纹带,盖上炉盖后,两处纹样带恰好能够合在一起。

 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居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们的三神山香炉盖部装饰

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居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们的三神山香炉盖部装饰
香炉的炉身和底座

炉身为半球形,形似一个碗,其上分布着三层莲花瓣,每个莲瓣尖呈微微反转的姿态,叶尾部阴刻着密集线纹。莲花瓣的瓣身曲线和比例呈现出上段最宽,越往下越窄的造型。最下方的莲花瓣以两条阴刻线,刻画出复叶形态。每片莲花瓣内都浮雕着一只动物,包括神鸟、鱼、神兽等,最上端的莲花瓣之间的空白处,也分布着略小于莲花瓣浮雕的动物造型。此外,还装饰着一位演奏着长鼓的乐师像和仿佛骑着动物的人物像。因此,炉身上包括两只鸟重叠在一起的莲花瓣上端空白处在内,共有24个动物像和2个人物像。

龙相当于最下方的底座,呈现出曲颈躬身、腾飞起舞的姿态,下方透刻着高竖的云彩纹样鬃毛。龙的头顶立有两根尖角,呈弧状,一直弯曲延伸至颈部后方,大张的口内有着尖尖的牙齿,细节之处也刻画得入木三分。龙嘴内衔着一根短短的竿柱,从上将身体下部的底座连接起来。竿柱自身体内部穿插而出,向外插入与身体相连的管内,将身体与底座连接在一起。在最下方,分布着水波纹和莲花纹等,缠绕于全身,给人龙即将破水而出,腾空翱翔的感觉。

通过X-光线,揭秘香炉极具科学性的设计

 香炉的横断面实测图。X-光线照片显示出香炉精巧的设计和极具科学性的结构。

香炉的横断面实测图。X-光线照片显示出香炉精巧的设计和极具科学性的结构。

正如上面描述的那样,香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包括装饰和炉盖,下部则连接着炉身和底座。上部装饰的形态如一只凤凰立于宝珠上。在凤凰的双腿间,一根圆管将宝珠和凤凰连接在一起。经过X光线的照射发现,这根圆管从炉盖上部起,贯通宝珠后,连接至凤凰的身体。末尾部分在凤凰的胸部穿插两个排烟口,焚香时,可令香的烟气从凤凰胸口升起,同时也兼顾了炉盖和上部装饰的结合。排烟口共有12个。其中2个位于凤凰左右两侧的胸口,其余10个分布在炉盖山岳纹的后侧。从上向下看,这些排烟口呈正五边形,内外孔形成一条直线。由此可知,这些排烟口都是在铸造之初就已存在。不过,排烟口共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直径为 0.6厘米的小小的圆形排烟口,另一种是一边约为1厘米的不规则形排烟口。后者是在香炉铸造好后,以凿子等工具再次穿凿而出的。前者则是在香炉铸造过程中完成的。即,在铸造香炉时,贯穿香炉的排烟口均为圆形,实际使用后发现排烟并不顺畅,因此又增加了不规则形排烟口。为与外侧的凸起部位相对应,炉盖内侧也呈凸起状,故而整个香炉的厚度十分均匀,约为0.5-0.6厘米。下部由半球形的炉身和蟠龙底座组成,炉身和底座也是通过管道连接起来的。龙口中衔着的竿柱是与龙同时铸造完成,其插入连接身体的管内,将炉身与底座连接在一起。


不过,经过X光线的照射后发现,与炉身相连的竿柱管并非与炉身同时铸造成型,而是另外铸好后再组合起来的。中央有贯通上下的管,下部使用了连接成圆盘的中间配件,加强了龙爪与底座的接合。龙的一条腿抬起,尾巴与另外三条腿呈现出朝天的盘龙造型。脚和身体之间分布着波浪纹、莲花纹和小球等,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圆形底座,但是底座中只有龙的三个脚踝接触底部,形成三个支点,共同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其中展现了香炉设计上的严谨和科学性。

综合融入了佛教和道教元素,是百济王室思想的缩影

 金铜大香炉的纹样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元素,从中可了解到当时百济人的思想观念。图为百济的山水凤纹砖石,第343号宝物。

金铜大香炉的纹样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元素,从中可了解到当时百济人的思想观念。图为百济的山水凤纹砖石,第343号宝物。

该香炉继承了中国汉代以后的博山炉的传统和图案,不过由于两者相隔的时间较久,香炉在百济出现后,其中又融入了时代的变化和百济独有的元素,造型上更显精致美观。虽然该香炉与之前的香炉相比,体型更大,但是炉盖上展现的神仙世界却更加宏伟壮观,结构也更加精美,并融入了多种综合元素,通过修行者和道士,以更加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神仙的形象。

关于分布在香炉上的图像细节,虽然至今还有很多谜团亟待解决,但是目前占主流的看法是香炉着重体现了阴阳思想。这是因为在作为仙界的顶端,立有一只象征着阳的凤凰,下方的炉盖上分布着凡间的动物及人物像(神仙), 再往下的炉身上分布着以莲花为中心的水中生物或与水有关的动物。最下方则是象征着阴的水中动物—龙。该香炉的整体采用了龙口中的气化为莲花花蕾,花蕾中又形成了所有图像的造型,寓意着佛教的莲花化生。因此有人提出其代表了莲华藏世界或须弥山。不过,纹样中同样综合融入了佛教和道教元素的还有武宁王陵银制托盏以及扶余外里出土的纹样砖,这是百济独有的纹样表现手法的重要特点。此外,出土了该香炉的寺庙遗址并非普通的佛教修行寺庙,而是百济王陵—陵山里古坟群的发愿寺,因此该香炉并非用于典型佛教仪式的法器,而是百济王室祭祀先王时使用的礼器,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当时百济王室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