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 : 郭 东 锡

刻有“延嘉七年”字样的金铜如来立像

这尊佛像上身的背光后刻有“539年造于高句丽”的字样,是韩国最古老的纪年铭金铜佛。这件作品深受中国北魏时期佛像风格的影响,并在韩国固有的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演绎,堪称展现出韩国固有造型之美的先驱,目前陈列于国立中央博物馆美术馆雕刻室中。

 延嘉7年铭金铜如来立像,出土自庆南宜宁,高句丽539年,高16.2厘米,第119号国宝

延嘉7年铭金铜如来立像,出土自庆南宜宁,高句丽539年,高16.2厘米,第119号国宝
在新罗故土上发现的高句丽金铜佛像

佛教通过先秦传入高句丽后,公元375年建成了肖门寺(或称省门寺)和伊弗兰寺。18年后,在平壤修建了九寺。高句丽第20 代国王—长寿王迁都平壤,并将高句丽的开国君主东明圣王的王陵也一并迁至这里,在王陵边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寺院,名曰定陵寺。不过,这些佛寺的建筑风格以及供奉的佛像样式已不可考据。

韩国保存至今的佛像大部分都是在公元500年后塑造的。这表明从佛教在三国时代的古国形成期传入后,至深深扎根于民众中,历经了悠久的岁月。4世纪佛教传入韩国后,韩国古代雕刻史中间经历了约1个多世纪的空白。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这一空白,还掀开了韩国雕刻史的第一页,成为韩国古代雕刻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1963年夏季,这尊金铜佛在庆南宜宁偶然被发现。金佛虽然规模不大,高度仅为16.2cm,但却是韩国古代雕刻史上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也是展现了韩国固有精神与审美观念的最古老的佛像。

这尊佛像的背光、莲花台座和佛身连铸为一体,整尊佛像表面都镀有一层厚厚的金箔,散发出耀眼的金光。佛身背面是一个舟形背光,佛像直立于莲座之上,庄严肃穆。头部为早期佛像上罕见的螺发,中央肉髻高耸,形似陀螺。脸型稍长,与中国北魏时代的金铜佛或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常见的佛像相似。耳部只呈现出椭圆形的轮廓,贴于头上,没有刻画出任何细节之处。长长的脸上虽然只有五官的轮廓,但是稍稍下垂的眼睛和带着浅浅微笑的嘴角都萦绕出一种静谧安详之感。

纤长的身体上披着厚厚的袈裟,身形没有显露出来。右手朝上施无畏印,左手朝下施与愿印。袈裟源自中国的袍服式(衮龙袍式的服装)衣服,从右肩垂下的衣摆略微折起缠绕于左臂上,再自然垂落形成V字形,丰满厚实的胸前衣襟间,露出仅以一条对角线代替的内衣衣角,雕刻手法十分简单。腹部中央的衣褶呈阶梯式分布,略微向右弯垂,生动传神。袈裟下端和向下露出的裙角形似鱼鳍,于身体左右两侧向外尖尖地突出。双脚外露至脚踝处,圆润丰腴,与身体相比,稍显肥大。台座由莲实和八朵花瓣组成,花瓣间有着尖锐的间叶。

这尊金铜佛的雕刻工艺和铸造技巧稍显粗糙,背光的火焰纹也杂乱无章,很难找到固定的纹样。考虑到这尊佛像出土于庆南宜宁,再结合其风格特点,可以将之划分为新罗时期的金铜佛。假设没有铭文。也会以“这件作品展现出了新罗佛像特有的简洁性和粗糙的造型”去描述它。不过,雕刻于背光背面的铭文中明确记载了这尊佛像是在高句丽平壤塑造的千佛像之一。

铭文的释义- 造于539年,为千佛像之一

背光上部破损处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刻满了很难寻找到规律的火焰纹,流畅富有跃动感。通过火焰纹,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用肉眼无法见到的神圣气息。佛像铸造完成后,背光的背面用凿子刻出了4行47字楷书体铭文。最后,再将整座佛像镀金。

延嘉七年岁在己未高(句)丽国乐良
东寺主敬苐子僧演师徒卌人共
造贤劫千佛流布苐卄九因现义
佛比丘法颖(?)所供养

虽然关于发愿文的阅读方式和释义,存在少许争议,但是最近大体上采用以下释文:

延嘉七年(己未年),位于高句丽乐良(平壤?)的东寺主持与敬奉(佛祖)的弟子僧演等师徒40人塑造贤劫千佛,流布于世的第29座佛像—因现义佛由比丘法颖(?)供养。

关于铭文开篇提到的延嘉,虽然有观点认为是只有高句丽使用过的年号之一,但是在韩国和东亚均未找到有关于此的记载。因此,这篇铭文的出现,填补了以文字记载的历史史料空白,堪称金石文字第一手史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紧随在年号后面的干支为己未年,与之相对应的年份有479年、539年和599年。不过,根据雕刻样式和风格特点来推测,应该为539年。479年时,就连中国都尚未出现袍服式佛像,因而时间过早。而599年时,不仅是韩国,中国的北齐、北周和隋朝均出现了具有各朝代特色的雕刻样式,因此时间又过晚。

据推测,乐良为现在的平壤,东寺是寺庙的名字,还是指“乐良东侧的寺庙”,尚不明确。根据第三行可知,这尊佛像是千佛之一,并且是贤劫千佛中的第29佛—因现义佛。贤劫千佛的名字具体出自佛经《千佛名号经》,其余999尊佛像也让人深感好奇。

既大胆又极具灵动感,充满韩国特色的造型美

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稍长的脸庞、佛身、袍服式衣服、身体左右如钉耙般尖锐伸出的衣角的表现方式、通印的手印等均与北魏时期的佛像如出一辙。不过,包裹住全身的厚重袈裟的衣褶处理得极为大胆,不是由线条,而是由仿佛被竹刀一下子割开的面组成,这一点与北魏佛像有着极大的不同。尤其是从侧面看去,三条伸展出来的衣角尖锐无比,不仅造像手法颇为大胆,而且给人一种更加强有力的感觉。

一般而言,中国北魏时代的金铜佛细节表现过于细致,装饰性极强,裙衣和袈裟的衣角大都以仿佛小圆般紧密相交的水纹来体现。而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的袈裟和裙边的水纹状衣褶被分为两三段,更显简洁。这种大胆的处理方法和厚重的质感强烈展现出了高句丽美术风格的特点。

此外,背光上的火焰纹是在平面板上以浅线条阴刻而成,因此让佛像更显敦实。花瓣尖微微翘起的莲座仿佛一触即破般,不仅厚重十足,而且极具弹性。这是为了表现出将尖锐与动感相融合后产生的某种肉眼不可见的力量,即身体中散发出来的气。

通过这尊金铜佛的造型特点,可知在吸收一种雕刻风格时,对可省略的部分果断予以省略或简化处理,而对要强调的部分,在进行强调的同时,还要创造出一种融入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和审美观的造型美。这样,才不会出现因对外来样式进行模仿而产生的僵直线条或格格不入的厚重感,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有自然灵动的线条和不怒而威的气势。这种魅力十足的韩国固有造型美令之后的三国时代雕刻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尊金铜佛像可知,高句丽曾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因与中国接壤,在文化方面也是最先受到中国影响的国家,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甚至还影响到了遥远的新罗一隅。一位不知名的僧人为传播佛教,将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带到新罗,并将韩国固有的精神、审美观念和高句丽人的精神也全部传播至那里,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